美国电影界唯一的知识分子|伍迪艾伦

下班买菜

“生命可以被当作悲剧或喜剧,

但我认为它毫无意义。”

伍迪艾伦《毫无意义》



2022年12月,

伍迪艾伦迎来了自己的87岁生日。

恰逢此时,

他生涯第50部长片电影《黄蜂22》正式杀青,

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将是他的最后一部电影,

他的唯一自传《毫无意义》,

也终于在内地出版问世。


两件事情放在一起,

我们冥冥之中有一种感觉,

这位称得上是好莱坞常青树的俏皮话痨小老头

可能真的要告别影坛了。

尽管他在电影圈颇有争议,但87岁高龄的他在过去几十年内,每年都有稳定且水准以上的新片产出。即使他21世纪以来的作品被影评人指责换汤不换药,没有在影史上的更大突破,但他独具标识性的风格早已深入人心,更是能让人感受到他那种旺盛而热烈的艺术创作力。无论何时打开伍迪艾伦的电影,那扑面而来的亲切感和熟悉感,永远都不会让你感到厌倦。乐观幽默、热爱生活、真诚透彻、人间清醒,这大抵就是我们对这个絮絮叨叨、有些神经质的浪漫小老头的印象吧。

“生命可以被当作悲剧或喜剧,但我认为它毫无意义。”在《毫无意义》这本自传当中,天性话痨的伍迪艾伦倾其所有,展开一场纸上脱口秀——关于童年,关于电影,关于笑话,关于爵士乐,当然也关于他所遭遇的性侵风波。

在这本书中可以清晰看到他的人生观和宇宙观,他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也曾是一个神经质又害羞的孩子,在刚进演艺圈时改名,就是因为他不想让同学们在报纸上看到自己。选择改名伍迪艾伦是因为这个名字有一种轻盈而模糊的喜感

他被法国人称作“美国最后一个知识分子”,可他每部电影都在嘲讽知识分子,说他们假大空,说他们根本不理解世界运转的含义,也说上大学的人多半部分是蠢蛋。

有趣的是,他的电影总是被描述为“知识分子”电影,而他本人对这个形容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因为他拥有一副黑框眼镜罢了,这给了人们一种欺骗性印象。他也在这本自传中坦言自己非常讨厌看书,他更喜欢图像,他是看着漫画长大的。

而他童年的亮色就是表姐丽塔,表姐最爱看电影,也经常带他一起去。就这样,他沉浸在播放流行音乐的收音机世界,没完没了地去电影院。——难怪,他最后成了用图像表达自己的导演啊!

电影对他来说,是舒适而黑暗的魔法。

自己曾经深深沉浸在这种魔法之中,之后又能成为创造魔法的人,这样的人真是受上苍眷顾。而他自己也说,小时候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变魔术。

人生毫无意义。他说,这是一个我永远不会感到舒服、永远不会理解、永远不会赞同或原谅的世界。他还说:我从不认为,拥有亲生孩子,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是帮助了他们。索福克勒斯说,从未出生过,可能是最大的恩泽。

最后,伍迪艾伦说:“与其活在公众心中和记忆里,我宁愿活在我的公寓里”。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他的电影世界,欣赏他的三部佳作:充满幻想和瑰丽的《开罗紫玫瑰》,被誉为欧洲旅游名片系列之一的《午夜巴黎》和去年刚刚在国内上映的爱情小品《纽约的一个雨天》


《开罗紫玫瑰》

现实与幻想的落差

20世纪30年代,一个叫Cecilia的女孩在经济大萧条期间,逃避生活的残酷现实和丈夫的虐待,常常前往电影院看电影。

在她第五次观影《开罗紫玫瑰》之后,该影片中的人物汤姆从荧屏中出来走向她,追问她的名字、向她求爱汤姆的饰演者吉尔是好莱坞的明星,由于汤姆是其所虚构的角色,他必须将汤姆送回影片之中,否则可能产生不利于他影视生涯的后果。得知汤姆与塞西莉亚相爱、渴望自由而不愿回归影片,吉尔为此博得了塞西莉亚的芳心。

最终,塞西莉亚选择了真实的好莱坞明星吉尔而吉尔等汤姆回归荧幕之后,在未告知塞西莉亚的情形下,独自去了好莱坞。

悲伤失落的塞西莉亚又一次来到电影院,在电影里寻找些许的温暖与慰藉,眼泪漫出了眼眶,影院的光打在塞西利娅脸上时,她的脸依然闪现着光芒,晶莹的泪水里依旧保留了对生活、对生命的美好幻想、痴迷和乐观。

·丈夫、汤姆与吉尔

“好,走吧,看你可以走多远。去吧,你去不了多久的,你去看看现实世界的样子吧。去吧,你会回来的,你在虚张声势罢了,你是假装的,你会回来的。可能是一周或是一小时,但你会回来的。”

——《开罗紫玫瑰》

丈夫代表现实。

他终日饮酒、赌博、发脾气,仅仅给予塞西莉亚保姆、仆人或情绪宣泄桶之类的身份,而非平等地位的妻子。塞西莉亚在丈夫与老女人光明正大暧昧之际,尝试收拾行李箱过离开丈夫,但因惧怕独自生活所需成本而又回归家庭。丈夫早已预料到她无法脱离这个浑浊、脏乱的家庭。后来,塞西莉亚在经历过汤姆、吉尔抉择事件之后,决心再次离开丈夫,丈夫依然笃定她终将回归此地——“去吧,看看外面的模样吧,它不是电影,是真实的生活,你会回来的,等着瞧,你会回来的。”

汤姆代表幻想。

电影院正在上映的电影《开罗紫玫瑰》中虚构的人物汤姆从荧幕中走出来寻求塞西莉亚的爱,其个性设定为勇敢、正义与浪漫。汤姆带着塞西莉亚去荧屏里体验了自由而快乐地生活,并希望她和他永远留在影片之中。但汤姆对塞西莉亚而言,过于虚构而完美,是个与生活无关的幻境。正如电影,是她的梦境,影片中的人物、场景、对白等让她短暂的脱离窒息的生活,但这个梦总会结束,她又将回到恐惧而琐碎的现实。

吉尔代表理想。

吉尔是好莱坞明星,虽然不如汤姆完美,但毕竟是现实而非虚构的人。吉尔的爱、才华与地位,都对塞西莉亚产生了致命的吸引,使她忘记了一点——吉尔是个演员,她也许只是工具性的棋子,或者她忘了另一点——吉尔与她的生活太不相同,缺少在一起的现实可能性。结局吉尔抛弃塞西莉亚,独自去了好莱坞。吉尔或许从未喜欢过她,接近她、向她求爱只不过是为了送汤姆回归影片。塞西莉亚以为她与吉尔相爱,将与吉尔共同去好莱坞过着迷人的新生活,但她这个理想终究还是被吉尔灭了。吉尔仿佛是真实的生活,但又像是另一种梦幻——更真实的梦幻。

“如果我的电影存在任何主题的话,那一定是现实和幻想之间的落差。”

——伍迪艾伦

一部黑白与彩色画面交替的影片,黑色部分是电影、是虚构、是梦幻,彩色部分是生活、是真实、是现实。伍迪艾伦的影片总有一种结局效果主义(效果在结局上):以梦幻的方式击碎梦幻——悲剧性结局,营造现实与梦幻的落差。

该部影片的结局并不圆满,但这是伍迪认为最好的结局,最完美的结局,因为它表达了伍迪悲观主义的世界观。“这个结局正是我拍这部电影的目的。”、“这就是美满的结局。”——伍迪艾伦

真实的生活无非是柴米、疾病、矛盾,无尽的琐碎与痛苦。亲人之间卸下平日里出于道德的伪装,抛却在外人面前所刻意表现的家庭内部一派和谐、幸福的假象,开始了惯性的、无休止的、酣畅淋漓式的争吵,发脾气、摔东西、提高音调、摔门而去…充斥着压抑的氛围。

于是,人人都去寻求梦幻,无拘无束的、无与伦比的愉悦。电影是梦幻的代表,奇妙而强烈的体验使人沉醉于其中,落幕时的唏嘘也意味着梦幻的终结。

现实与梦幻不相符合,而人却往往最终仍会回归现实。梦境无法长久维持,存活的成本都压在了现实身上,不敢也无法跨越现实去按照自己所想的那样生活。


 《午夜巴黎》

当这座城市成为主角

海明威曾经说过“伦敦是谜面,巴黎是谜底”。不管是否到过巴黎,相信对巴黎的印象中都少不了“浪漫”这个词。伍迪艾伦在《午夜巴黎》中就融合了浪漫、幻想、喜剧文化探索等元素,为我们呈现了一座能够引起大家共鸣和理想的超现实主义巴黎。

影片整体的基调是充满回忆和浪漫气息的淡黄色暖色调,在那一幕幕奇异故事发生的夜晚, 街道上的路灯、咖啡店的灯光、汽车的灯光都散发出梦幻的怀旧光, 路面上斜长的影子斑驳绰约,巴黎就像是莫奈的画中世界,让人不自觉地想要融入其中

该片巧妙地将现实和幻想相结合,通过时光穿越的设定,让主人公吉尔的经历成为了一个有趣的文化之旅。观众可以跟随吉尔一同穿越时空,来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巴黎,与那个时代的名人亲密接触,领略当时的文化风貌,同时也感受到了吉尔对现代生活的疲惫和对过去的向往。这种文化探索的体验,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别样的感受,也让人们重新审视历史和文化的价值。

伍迪艾伦一直以来都擅长将生活中的细节和悲欢交加的情感处理得淋漓尽致,这部电影也不例外。整部电影充满了幽默和诙谐的场景和对话,同时也深刻地探讨了人生、爱情、自我价值等主题。片中主人公吉尔对爱情和生活的追求,以及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失落,都十分贴近观众的心理体验,让人不禁思考自己的生活和追求。

影片的制作和视觉效果也非常出色。伍迪艾伦在电影中运用了各种手法和技巧,展现出巴黎的美丽和浪漫,同时也呈现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文化氛围。影片的音乐也非常优美,与画面相得益彰,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感觉。当巴黎整座城市被笼罩在细密的雨线中,自然而然形成了极其丰富的层层雨幕,眼前的镜头也由近及远逐渐模糊,不但视觉被雨幕虚化,声音也变得单纯,入耳的除了人物的对白,还有雨丝的绵绵之声,所有的感官都被这种雨天隔离到了一个纯净的世界中所有嘈杂,吵闹都消失,模糊在了虚无当中,而这种虚无所带来的暧昧和不确定性都被完美的融入进了巴黎这座城市当中。配合着这些思想家菲茨杰拉德,海明威等等明星大咖的汇聚让雨天的巴黎不再轻浮,变得慢慢厚重起来。

影片中的午夜巴黎时代确实是黄金时代最迷人的光晕,男主吉尔沉醉其中,他想留在这里,在莫奈花园里流连、漫步在塞纳河左岸、在花神咖啡馆里写自己想写的纯文学,彻底逃离美国人的粗俗无聊。但吉尔终于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后,清醒了过来。

我们每个人都在怀念别人的年代,希望逃离当下的平庸苟且,向往“生活在别处”,以至于人们只能幻想出城市在另一个时代的美好。但再往前探,对过往“黄金时代”的追溯将永无止境。我们能抓住的,只有城市的当下,城市的现实。


《纽约的一个雨天》

回到创作的原点



伍迪·艾伦离不开城市。如果要考虑离开纽约一阵子,在他的备选名单上会有巴黎、伦敦、斯德哥尔摩——总之,务必要是“真正的国际大都市”。但他最热爱的永远是他的纽约。纽约是伍迪艾伦一切创作的起点,他将城市作为永远闪耀、永不落幕的剧场。在他笔下的纽约,现实中的种族纷争、贫穷底层和暴力犯罪全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虚幻的知识分子地界,唯有中产的身影在其中游荡。这座城市连接着复杂的阶层权力关系和历史文化意味,给予了伍迪艾伦与他的电影无限的能量。在纽约,男男女女们漫步在真实与虚幻交织的城市之中,露出他们内心的虚伪与真相。

男主盖茨比是一个玩世不恭的青年,他不喜欢父母的装腔作势而又不知道自己梦想所在。刚开始对他的刻画更多的是负面,无所事事、叛逆、抽烟赌博,而女主艾什莉有明确的目标、对玩乐没有太大兴趣。如果是部励志片的话那么结局一定是男主的家族没落和女主的阶级跨越。

然而这是伍迪艾伦的喜剧爱情片。

女主来自暴发户的家庭,骨子里对自己家庭有着深深的自卑,她野心勃勃想要进入上流社会。机缘巧合下,她见证了精神颓废的导演把她当做缪斯要带她去法国;她目睹了编剧的老婆和编剧最好的朋友出轨;她陪父辈男星出席派对并试图上床最后被正牌女友打断而在雨中狼狈逃走。

而男主在没有目标的一天里拍了部同学的电影,参观了大都会博物馆,弹着钢琴描述着自己的心境,并和母亲进行了一次深度限制级的对话。

原来女主才是那个虚荣、肤浅、愚蠢、不惜一切想走进上流社会的反面人物。而男主与生俱来的优雅、优渥家境带来的文化涵养和底蕴让他处理任何问题都很随性自然。她嘲笑他的不切实际,他无法忍受她的俗不可耐。一切的崩盘看似是那句“车马喧哗 孤房寂静”,而又从最开始两个人的自说自话就注定了。声色时光遇上滂沱雨天,刚萌芽的爱情就被洒得七零八落。

整个故事都在雨天的渲染下,但是带给男女主的感受完全不同。

男主在雨中拍戏接吻,在雨中弹琴唱歌,在雨中撑伞,即使在电视上看见女友与明星绯闻也仅仅是去酒吧请陪睡女扮演自己的女友出席母亲的晚宴。正如男主想要的雨天带给他的都是浪漫。

而女主无论是被污蔑为编剧的第三者还是只穿着一件风衣在雨中的纽约街头都可能是她这辈子最不想回忆的经历。两人对于雨天的不同看法也映射着对上流社会的不同看法,他觉得他们故作姿态、自我吹嘘,而她却不惜一切带着学习的幌子迫切的想要融入。俩个人看似匹配但阶级的差距让两人的三观没有一处相合。

《纽约的一个雨天》中的人物都是极具“伍迪·艾伦式”的主角特点——絮叨的说话方式,神经质到有些怪异的行为动作,还有大段高密度的台词表达自己对于文学艺术的理解,身上都多少有着纽约的自由、放纵、浪漫,也有纽约的焦虑和困顿。他们往往颇有才华却略带刻薄,还善于在讽刺别人的话语中掺杂些风趣幽默,这让伍迪·艾伦的影片整体呈现出一种轻松趣味的特点。除了人物语言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这些特征,影片中甜茶散漫的走路方式、缩脖弓背和局促的抽烟方式都像极了《曼哈顿》中年轻时的伍迪·艾伦。

影片中运用了很多长镜头,并且适合整部电影的基调,每一个长镜头都在在纽约的雨中徐徐展开,日常又诗意。在电影的前半段,由愉悦的情绪主导,光线都呈现出一种懒洋洋的,温温的橙黄色。而到了中后段,当主角的情绪有所波动的时候,环境光变得更加写实,基本呈现出一种偏冷偏灰的感觉。这部电影的每一帧画面的都像油画那么美。配色温暖明艳,美的自然,真实天然的场景加上一点点艺术加工,画面美的干净深邃。叙事缓缓,没有大的节奏起伏和镜头技巧,平复秩序剧情的发展,沉浸在故事的情节发展中,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浮躁的心情也因此获得了片刻宁静。

爵士乐和下雨天很配,

暖色调和这部电影也很搭,温和又舒适。

纽约的雨很温柔,

幻想和现实的重叠,让人慢慢深陷其中。

盖茨比在说爱情,艾什莉在说金钱;

他在说历史,她却在说廉价的地摊手表。

在这个雨天,

艾什莉采访了导演罗兰和编剧泰德,

在影视圈拥有一席之地。

盖茨比客串群演时,

遇到了三观契合的女孩茜,

爱情的萌芽催生。

你适合亚利桑那的阳光,

而我喜欢纽约阴沉的雨天。

就像有些人能感受雨,

而有些人只是被淋湿。

万幸得以相识,遗憾止于相识。

——《纽约的一个雨天》


#写在最后


众人眼中的他是喜剧大师,

但他在《毫无意义》中称自己是

“一个锁在喜剧演员身体中的悲剧演员”,

他絮絮叨叨的吐槽自己、吐槽全世界。


只有承认生命本身毫无意义,

我们才能从中寻找意义,

把生命拍出一部部悲剧,或者喜剧。

主编|陈易非

文案|陈思铭 郑翔允 朱楠 钟勉

排版|洪双霞 陈希

统筹|王统一

指导老师|刘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