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女瘾》:那些离经叛道的伟大

青灯先生下班买菜






电影《女瘾者》


萧统论文,提出“作文须放荡,做人须谨慎”。因为做人时时需要道德的约束,不能在人人洁身自好的大环境下,做一个浑身散发着恶臭的人。而作文则往往需要有奇思妙想。这奇思妙想,就需要冲破道德的束缚,在美这一永恒的法则下去开疆扩土。

而且,道德所能约定的,往往是司空见惯、且需要人们有一种共识去进行干预的事。这一类事写进文章中,便是注入了白开水,若一直都是这一类的事,那便像过节送礼送了一缸清水,不但索然无味,而且是很丢人的。而作者又不能完全背逆公众道德而行,他们权衡,做出让步,就去寻找那些道德尚未涉足,尚未有定论的领域。亦或者,站在道德的阵营中,去描写那些被道德否定又充满悲情,容易让人怜悯的人和事。

从道德的角度而言,《洛丽塔》这本书本不应该存在,而作为一本文学巨著,又不可或缺。不管怎样,它直到今天仍饱含争议,阅读它的读者,相信绝大部分不是为它的文学性,而是为其中让人惊诧而紧张、愤恨而刺激的情节。所以,从一定意义上,它仍是一部离经叛道的书。

有一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女生的瘾症,终日得不到满足,而疯狂的寻找不同的男人,又不愿与同一个男人发生两次以上的关系。只是这两句,就足以让人人君子唾弃而焚毁。也不可否认,这对于一些猎奇的男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诱饵。我也不能免俗,也不能完全忘却和屏弃一个正常男人的低俗的心理,而之所以看,是因为看到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是——这是一部永恒的经典。所以为了文学,我在文学艺术作品上不是总要做一个圣人。

不得不说,电影的拍摄,无论是导演、编剧,还是摄影,都有着一种美的追求。于是有大量美的画面,如雪中的公园、公园中白茫茫的世界中遛狗的妇人、独自坐在条椅上的白须老人;如躺在一大片修长而衰黄的草原上的红衣少女,精致而娇嫩的肌肤和秋草的萧瑟形成强烈的对比;如女孩子的父亲带着她打量森林,告诉她白蜡树和其他树的故事;如色彩光亮而修长的身子,以及有圆有长的各种饱含着美的脸。

电影的贪心比较大,妄图在六个小时的电影中展现所有的人生,以及所有的人性。从人的生老病死,如女主的生孩子,小时候的记忆,他父亲躺在病床上的折磨以及死去,到爱情与性的各种形态,生硬而痛苦的破初,张狂放肆的火车之旅,情窦初开的暗恋,借助别人家庭的争执,失去感觉的麻木,以及两个女孩子的爱情,甚至到暴力的满足,再到各种主题的探讨,心理学,数学,哲学,宗教,神学,绘画,雕塑,涉猎的太广泛,所有的但都围绕着性的主题。

为了主题,也为了表现,因为整部电影仿佛不为观众能接受,而是为了展示惊人的才华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所有的镜头跳动的不快,但是转换的有些任意妄为,甚至敢留下几分钟黑幕的时间空白,只为铺垫一个宏大镜头的视觉冲击力。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将人的某些部位拍出艺术的唯美效果。这很像西方的文学,完全是一种试验,一种玩弄,一种疯狂。

这一电影的名字,就不透露了。写这样的影评,也只是记录自己一时的感受,并不凭电影的名字以博眼球,提高点击率。毕竟,我也有着文学的洁癖。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