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文如晤,展文舒颜,我是周慕云
巧巧是个二十多岁的姑娘,腿长,腰细,脸小,挎着包、蹬着高跟,飘零浮荡在山西大同的矿区。
她是当地的一个野模。
上身绣着蝴蝶的肚兜吊带,套着红色薄纱罩衫,下身搭配天蓝色白波浪的喇叭裤,在整个灰暗的矿区中显得极为婀娜灵动。
2002年,贾樟柯拍摄《任逍遥》,赵涛饰演的巧巧就如此形象出现在影片中。
16年后,从《任逍遥》到《江湖儿女》,依然是巧巧,依然是同样的经典复古装扮。
©上《任逍遥》;下《江湖儿女》
虽然电影的时间线是从世纪初到十几年,但实际上对于出生于1970年的贾樟柯来说,他反复一直在拍的,是自己青春期的80年代。
80年代的流行金曲,80年代的迪斯科,80年代的喇叭裤,以及80年代的江湖。
而肚兜吊带搭喇叭裤的装扮,质朴又性感,能让导演多年念念不忘的这种风格,源于他对80年代的情结。
《站台》开场不久,住在山西汾阳的两个少年崔明亮和张军脱下了旧裤子,换上了全新的喇叭裤。
崔明亮的妈妈问张军:“军军,你从哪来弄回来的两条喇叭裤?”
张军语气不无透着骄傲地说道:“我姑姑从广州给我带回来的。你不知道,这可在大城市很时髦着呢!”
崔明亮穿喇叭裤出门,立刻遭到长辈的批评,“你穿的是啥?工人穿那能干活?能蹲下?”
崔明亮悻悻地说:“你不懂,有沟,代沟。”
©《站台》里崔明亮穿着喇叭裤
上世纪80年代,喇叭裤真正代表了“新一代”脱离上一代,追求个性和自由的开始。
他们中的许多人梳着飞机头,穿着长款风衣,搭配紧包臀部、裤腿宽大的喇叭裤,再架上一副蛤蟆镜。
这些年轻人肩上扛着双卡收录机,脚上蹬着永久牌自行车,在街上招摇过市,收录机里播放着邓丽君缠绵悱恻的歌曲。
这些穿着鲜红喇叭裤的青年男女,已经成为当时小镇街道上的一道风景。
©80年代街头风景
不过更早一些,在70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前,大街上自然没有喇叭裤这种“花里胡哨的衣服”,只有全民深灰色。
人们能选择的颜色只有灰色、黑色和蓝色,可以是中山装、夹克、裤子,也可以是宽松的工装裤。
喇叭裤在中国的流行源于日本和港台文化。
1978年,栗原小卷主演的《望乡》和高仓健主演的《追捕》成为最早一批在中国上映的日本电影,掀起了一波观影热潮。
在前者中,栗原小卷在片中扮演一位穿着喇叭裤的干练女记者。白色喇叭裤让她更加优雅,俘获了孩女孩们的心。
©《望乡》中栗原小卷经典的白色喇叭裤
而高仓健,在《追捕》中,一身长款风衣,喇叭裤,黑色墨镜,一副正气凛然的检察官形象,立刻成为了男青年们的模仿对象。
喇叭裤成了男女们的心头爱。
从港台开始迅速登陆广州、福建沿海城市,在沿海弄潮儿的引导下,冲击内地城市。
喇叭裤的飓风席卷了全国。
然而,当时全国热潮的喇叭裤很快遭到了老一辈的抵制。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中有一段剧情,几个青年男女在北海公园“茬琴”(斗琴),却被认为是靡靡之音,扭送到了公安局。
结果警察让几个人先用剪刀把喇叭裤剪了,因为喇叭裤代表“资产阶级流氓风气”。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穿喇叭裤的男女
当时,北京甚至引发了抵制运动:
穿喇叭裤上学的学生会受到纪律处分;工厂工人不能穿喇叭裤在工厂工作。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导演叶京回忆道:
当年我父亲看到我梳一大背头、穿条喇叭裤回家,他就是一巴掌过来。
然而,越是这样,喇叭裤却越是成为那一代年轻人心中叛逆的象征。
喇叭裤在打压下,没有销声匿迹,反而风靡程度到人手一条。
©在街头轮滑的喇叭裤少男少女
在贾樟柯的《站台》里,张军后来去了广州,寄回来的明信片上写着“花花世界真好”。
喇叭裤成了改革之初“花花世界”最朴素的记忆。
所以他后来拍了世纪末新世纪初的少年少女们,还让他们穿了属于80年代的喇叭裤。
喇叭裤是外来时尚,它曾是西方“猫王”们和嬉皮士的偏爱,也是迪斯科、霹雳舞的代名词。
1977年,一部由约翰·特拉沃尔塔主演的电影《周末夜狂热》几乎一夜之间风靡欧美。
也让迪斯科这种原本的亚文化进入主流世界。
©《周末夜狂热》中男主穿着喇叭裤跳迪斯科
我们的80年代,张蔷在一首迪斯科中唱“浪漫的80年代,自由的80年代,青春的80年代”。
那也是年轻人们穿着喇叭裤,戴着蛤蟆镜在迪厅跳迪斯科的80年代。
贾樟柯对这一年少记忆自然不陌生。
《任逍遥》和《江湖儿女》中,都有一段巧巧穿着蓝白条纹的喇叭裤去迪厅跳舞的情节。
然而,贾樟柯用蝴蝶刺绣的肚兜吊带和红色薄纱上衣搭配了红薄纱罩衫。
©《江湖儿女》中在迪厅
喇叭裤是舶来品,但中国式的肚兜衫是东方本土情结。
肚兜作为一种古老的内衣功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尤其在陕西关中、山西一带,更是一种民俗。
这些地方,无论是农民、妇女还是娃娃,一年到头几代人都离不开肚兜。
孩子出生时,准备红肚兜;端午节的时候,舅舅会给外甥送一件肚兜。没过门的媳妇也要给未来丈夫做个肚兜。
它不仅是一件实用的东西,对于山西人来说,它还承载着先祖们祈求安康的美好愿望。
小小的肚兜,却是重要的护身物。
另一方面,肚兜和女性身体的指向意义不言而喻。
©《白鹿原》里的田小娥穿着肚兜
一隅丝绸,几根系带,是很多北方男人幻想中最经典最完美的女性形象的代名词。
不管这种崇拜和想象是来自女性长辈还是乡土文学,以肚兜为代表的女性温柔顺从、含蓄婉约的一面是很难打破的。
《白鹿原》里的田小娥穿着肚兜游走在男人们的床笫间,是一种无声的妩媚和性感,也是男人心中接近完美的女神。
来自西方的喇叭裤,代表着时尚与流行,植根于东方的肚兜衫,代表着古典与保守。
巧巧这一身的搭配,不仅意涵80年代,其实也可以看作是贾樟柯所有电影的一个绝妙总结。
他镜头下的80年代,一方面是隆隆前行的时代的崭新巨变,另一方面是我们的本性中,依然歌颂着淳朴的江湖道义。
既新亦旧,既流淌向前,又守护着笨拙的土气。
《任逍遥》和《江湖儿女》中的大同,《站台》中的汾阳,相同的矿业晚期城市,透着衰败和落寞。
但人人却都在沉迷于歌舞升平的盛世。
©《任逍遥》中的大同
八九十年代,山西的各煤矿大县依靠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用《江湖儿女》中的一句台词就是:
都公司化了。
古老的人的江湖,碰撞在狂速躁动的商业文化里,有人在时代洪流里赚得盆满钵盈,有人愈发走向城市边缘。
到世纪初时,关于大同这座城市,已经有了某种寂寥的传说:
传说大同的所有煤矿已经采光了,人人下岗,正赶上西部开发,可能要把所有矿工迁去新疆采石油。
贾樟柯把这段传言也搬进了《江湖儿女》里。
©《江湖儿女》中的迪厅
但是在这样一个灰色的城市里,每个人都拼命的快乐,KTV、迪厅、餐馆夜夜笙歌,在暗夜中弥漫的是一种及时行乐的氛围。
哪怕是无解的、绝望的、暴力的狂欢,也必须是土气的、性感的。
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服饰范畴,透着乡土气的这一身喇叭裤搭肚兜衫,可能也是贾樟柯这一代人的一个印记。
往期推荐:这片也太瘆的慌了...
刍荛之见,伏候卓裁
顺手点赞|在看,谢~
点击原文作者查看评论获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