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的10部高分奥斯卡影片,影迷必看

下班买菜
1,第66届《辛德勒的名单》1993
该片改编自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名身在波兰的德国人奥斯卡·辛德勒,在二战时雇用了1100多名犹太人在他的工厂工作,帮助他们逃过被屠杀的劫数。
剪辑的手法,独特的运镜,对剧中主角们内心世界的深入描写,使《辛德勒的名单》被赞誉为登峰造极之作,这既是一部充满智慧与热忱的电影,也是斯匹尔伯格从影以来最感人肺腑的作品之一。

2,第67届《阿甘正传》1994
阿甘形象的塑造颠覆了正常世界中的英雄形象,与传统观念背道而驰,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反主流性。他的所见所闻所言所行不仅具有高度的代表性,而且是对历史的直接图解。这种视觉化的比喻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中得到生动的暗示:一根羽毛飘飘荡荡,吹过民居和马路,最后落到阿甘的脚下,优雅却平淡无奇,随意而又有必然性。

3,第70届《泰坦尼克号》1997
影片所表现的爱情,没有贫富差距限制,看重一见钟情,渴望瞬间燃烧,这是放之全球而皆准的爱情普世价值,当然中国观众也乐得接受,在别人痛痛快快的爱情中过一把瘾。《泰坦尼克号》之后爱情片如过江之鲫,但每当它的主题音乐响起,你仍会觉得,它的经典地位很难被取代。

4,第72届《美国丽人》1999
整个片子的色调虽然不是黑白的,但却是晦涩的。“世界如此之美,应该平静地去欣赏”,主人公莱斯特·伯纳姆(凯文·斯帕西饰)死前的最后一席话启发到,人们要用崭新视角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如此颇具哲理的结局既让观众对莱斯特-伯纳姆的离开充满悲伤,对人生意义价值产生新的思考。物质带来便利,同时也带来太多负担,又有多少人,可以真的放下。请宽容,让自己幸福,不能带给别人幸福至少不要带去伤害。

5,第75届《芝加哥》2002
影片用貌似赞美的口吻,把上个世纪20年代以芝加哥为代表的浮躁心态彻彻底底挖苦了一番,而里面的内容对于80年后的今日居然不乏适用之处。片中有一句经典歌词,叫做“杀人可以是一门艺术”,该片的妙趣可以归纳为“恬不知耻可以是一门艺术”。
罗伯·马歇尔承传了鲍勃·福斯的风格,并大胆将整部影片处理成罗西的幻觉。他充分发挥出演员的歌舞潜能,凯瑟琳·泽塔-琼斯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其他多名演员获提名;他还赋予“监狱探戈”、“操纵媒体”等片断高超的视觉创意。

6,第78届《撞车》2004
《撞车》这部电影能够在第78届奥斯卡奖上击败当年的大热门《断背山》而获得最佳影片奖,不仅仅是出于它对于种族主义这种社会问题的关注,它还赢在表达影片中所表现出的技巧与流畅。作为一部聚焦社会议题的电影,《撞车》有着可称之为“崇高”的精神境界。

7,第80届《老无所依》 2007
《老无所依》这个故事比以往科恩兄弟作品挖掘得更深的是对人性、时光、命运等话题也都进行了深度探讨,在荒诞不经的故事框架下,其实是一个贴近人性本身的悲凉故事,加之科恩兄弟摄影方面的个性风格,更为苍凉的德州荒原渲染上一种令人心醉而心碎的悲情魅力,所以影片表面张扬的是一种超脱于生活的黑色趣味,但内里却是一次极具人文关怀的生存思索,无怪乎北美影评人纷纷盖棺定论,称本片为科恩兄弟从影以来最完美的一部作品。

8,第87届《鸟人》2014
电影的画面非常精美。这离不开伊纳里图和卢贝兹基的完美配合,整部电影好像是用一台手持摄像机一气呵成的。观众就像跟随着片中演员,像一个拥有最高访问权限的“上帝”,在舞台前后自由穿梭。完全忘记了时间的存在。
对于演员迈克尔·基顿来说,他在片中的精彩表演,让观者赞叹他在悲怆与喜乐两种情绪之间能够灵活变换。忘记他因为在蒂姆·波顿执导的《蝙蝠侠》和《蝙蝠侠归来》而受到的批评吧。《鸟人》中他的表演值得赞美。

9,第91届《绿皮书》2018
《绿皮书》成功刻画了有色人种所面对的那些困境,这不仅会发生在南部腹地,也会出现在像纽约市这种地方。维果·莫特森的撇嘴微笑似乎很适合这个角色。这让人无法不去喜欢这个角色。
影片真正想传达的信息,则是如何忍受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维果·莫特森将口音模仿得非常像纽约那种拉长调子的说话方式,并且有种很好的时机感。在这两个像正反两极的角色渐渐开始尊重彼此的过程中,也有不少笑料掺杂其中。

10,第92届《寄生虫》2019
影片中的戏剧化冲突强烈,视听语言高效,镜头画面充满美学上的讲究。戏剧化的剧情之外,各种喜剧桥段一方面令人忍俊不禁,一方面也是创作者对社会制度和现状的嘲讽批判。奉俊昊则通过情节设计的强戏剧性来表达嘲讽,同时惊悚、悬疑的情节又将观众紧紧吸引到故事中。